兴海县守正创新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遗文化是是一个地方的‘根’之所系,‘魂’之所依。”近年来,兴海县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不仅能留住了历史根脉,更对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了解,全县现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吾沟则柔》《藏式银器制作技艺》等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接骨术》《世巴问答歌》等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5人,省级非遗工坊2家,青绣培育工坊1家。
激发传承热情,保护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一是高度重视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1处,传承队伍不断壮大。二是全面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厚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教音乐(青海藏族唱经调)等优势资源,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县级传承人证书45份,涉及唐卡、石雕、藏族银器制作等18项内容,有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三是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国家级传承人索南卓玛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海藏族唱经调》传承人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了非遗文化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和传承人技艺水平。
重视宣传交流,非遗保护氛围日渐浓厚。
一是扎实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聚焦安多民歌、加吾沟则柔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常态化举办线下非遗文化宣传展演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微信等多种媒体手段,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宣传,营造良好保护氛围。二是积极派员参加海南贵德第十八届黄河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暨首届“舞动黄河”青、甘、川国家级非遗项目则柔邀请赛,文化馆精心选送的节目《阔央则》荣获二等奖。三是联合青海广播电视台藏语广播制作《玉龙飞舞》《吉祥瑞年》《龙凤呈祥》3项春节专栏,利用影像手段多角度展现兴海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文化馆精选非遗作品阿则单曲《夏琼牵巴》受到中央电视台总台藏语、雪域头条、青海藏文报等多家媒体推介,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非遗的无穷魅力,激发了民众对保护传承非遗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加强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聚焦中小学校,深入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邀请省级非遗项目藏医《德子色曼》药物炮制技艺进兴海县第二民族中学,州级非遗项目《加吾沟则柔》进海南州第四高级中学,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习唱花儿、手工制作、传习技艺,培养传承兴趣。二是积极开展视频直播家乡年元宵节、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文艺演出,开展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各文艺协会、艺术团“两节”系列文化活动16场次,线下参与人数达0.8余万人次。三是结合兴海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线上线下活动3场次,受众人数达3万余人次,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