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兴海县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 智能机器人 |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快报>今日兴海>详细内容

兴海县: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华彩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13 16:32:45 浏览次数: 【字体:

兴海县拥有令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犹如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富矿。其中,《佛教音乐·青海藏族唱经调》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悠扬空灵的旋律,承载着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穿越千年时光,依旧在兴海县的山川间回响。


目前,《二十一度母金刚法舞》与《藏医药“德子色曼”药物炮制技艺》等2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者以神秘庄严的舞姿演绎着古老的传说,后者则凭借精湛的藏药炮制技艺,传承着藏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加吾沟则柔》《藏式银器制作技艺》等7项州级非遗项目以及多达37项的县级非遗项目,从民间接骨术的实用医术,到《世巴问答歌》的古老传说,每一项非遗都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共同勾勒出兴海县民族文化的浩瀚星空。

4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起传承使命,他们凭借着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2家省级非遗工坊和1家青绣培育工坊,则如同文化的孵化器,源源不断地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兴海县精心打造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为涉及唐卡、石雕、藏族银器制作等18项内容的45位县级传承人颁发证书,这不仅是对传承人的认可与鼓励,更是为传承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壮大了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此外,邀请国家级传承人索南卓玛举办《青海藏族唱经调》培训班,让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发展创新,技艺水平得以持续提升。

为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兴海县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传播路径。以“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为契机,聚焦安多民歌、加吾沟则柔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常态化开展线下非遗文化宣传展演活动,让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微信等全媒体矩阵,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提升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贵德第十八届黄河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暨首届“舞动黄河”青、甘、川国家级非遗项目则柔邀请赛中,兴海县文化馆选送的节目《阔央则》荣获二等奖,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现了兴海县非遗的独特魅力与风采。联合青海广播电视台藏语广播制作春节专栏,非遗作品阿则单曲《夏琼牵巴》受到多家媒体推介,让兴海县的非遗文化跨越地域界限,传播得更远更广。

兴海县将非遗传承与教育深度融合,致力于从娃娃抓起,培养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积极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邀请省级非遗项目藏医《德子色曼》药物炮制技艺走进兴海县第二民族中学,州级非遗项目《加吾沟则柔》走进海南州第四高级中学,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无论是视频直播家乡年元宵节,还是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文艺演出,都精彩纷呈,为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享受。

藏式银器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龙藏尖措创建兴海县尖措藏文化银饰艺术有限公司,他积极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并建立起集展示、销售、体验为一体的藏式银器门店,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紧密接轨。同时,龙藏尖措长期义务为当地群众开展帮扶培训,通过网络销售与线下工坊销售相结合的模式,带动百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真正将非遗转化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兴海县创新性地引入“非遗工坊+旅游”“非遗工坊+民宿”等多元经营思维,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业与民宿经济中,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兴海县始终如一,不仅留住了历史的根脉,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与活力,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展望未来,怀揣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承之责,兴海县将继续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创新,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续写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篇章。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