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卡镇的别样“枫”景
在兴海县广袤的草原上,有一群基层工作者用热忱和智慧,书写着司法为民的动人篇章,让“枫桥经验”绽放出别样光彩。
春回大地,在兴海县河卡法庭的调解室里,一场调解正在紧张进行。这是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纠纷案,双方当事人因利益分歧争得面红耳赤。法官一边耐心安抚当事人,一边迅速联系乡镇特邀调解员和村民委员会。不一会儿,各方人员齐聚一堂。特邀调解员由走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他拉着双方的手说:“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可别因为这点事儿伤了和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乡情到法理,逐渐打开了当事人的心结。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当庭达成协议。像这样多方联动的调解场景,在河卡法庭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河卡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群众打官司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庭干警们不辞辛劳,在全镇1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设立巡回审判点,进行巡回审判。
阳光明媚的清晨,河卡集镇上一场巡回审判吸引了众多目光。这里正在审理一起因禁牧区放牧导致奶牛死亡的侵权纠纷案件。法槌敲响,庄严的庭审正式开始。旁听的牧民们目不转睛,庭审结束后,牧民本才加感慨道:“以前打官司觉得可远了,现在法官把法庭搬到家门口,让我们也能近距离了解法律,以后做事可得多掂量啊。”这样的巡回审判,不仅解决了当事人的难题,还成了生动的法治课堂。
在河卡镇幸福村,“无讼村”的创建让这里洋溢着和谐氛围。法庭联合镇政府,把“无诉”理念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村支书羊柏笑着说:“以前有点小事儿大家就想着打官司,现在有了法官和调解员的指导,大家更愿意坐下来好好商量,矛盾少了,日子也越过越幸福!”就在不久前,一起邻里纠纷在法官和村干部的调解下顺利解决,双方当事人笑着握手,对调解结果十分满意。
在河卡法庭,每一位干警都在默默地付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宗旨。他们将“枫桥经验”融入草原司法实践中,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位群众的心中。在他们的努力下,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在草原深处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兴海县人民法院河卡法庭立足于辖区实际,把“抓前端、重调解、聚合力”作为基层治理的总体思路,聚焦优化提升服务实效,凝聚基层解纷合力,努力推进“枫桥经验”在牧区法庭的本土化实践,通过将村级调解组织纳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聘任辖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村党支部书记、村警为人民法庭“特邀调解员”“司法联络员”,逐步形成1个审判团队+1个代表联络室+1个“调解组织”+N个工作模式,即“三个1+N”的基层多元解纷体系,促使大量的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