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乡长水村:乡村振兴逐梦而行
近年来,兴海县温泉乡长水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进程,通过优化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稳步迈进。
目前,“四优化五引领”工作格局成效不断显现,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敲响生态宜居“幸福门”
走进长水村,一条条柏油路干净宽阔,一排排新房沿路而建,一户户小院掩映在草原与山峰之间。
近年来,长水村按照上级要求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扶贫等项目,集中安置245户牧民至温泉点附近,从事商店、饭馆、手工业品等二、三产业。同时,由村党支部组织草管员、林管员及“两委”班子成员每月开展2次环境卫生整治“十无”活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长水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农村。
紧握产业兴旺“金钥匙”
依托地热资源和唐蕃古道文化为示范带动,先后投资1320万元,以温泉休闲度假产业为核心,以“温泉+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温泉+民俗文化”“温泉+藏医养生”三大产业为辅,打造“进藏第一文旅集镇”。目前将修建的温泉游泳馆、温泉疗养宾馆,承包给第三方经营,每年收益11万元纳入村集体经济,使得沉睡资源“活”了、产业发展“旺”了、群众口袋“鼓”了。
积极引领牧户发展养殖业,采取“养殖场+牛奶站”的经营模式,向兴海县牛奶配送中心供奶,2021年共配送鲜牛奶100余吨,实现经济效益94.2万元,100余名群众获得分红。“我给合作社放牧牛羊一年有2万多元的工资,每年还能拿到牛奶配送的分红,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脱贫户也措激动不已地说。
把好乡风文明“方向盘”
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一股文明新风在长水村里扑面而来。
坚持乡风文明和民族团结“两手抓、两手硬”的思路,组建“草原先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讲、文艺汇演、爱心帮扶、选树典型、民俗传承、技能竞赛、环境整治、“十好”评选八项活动,并将整治歪风邪气、简便婚丧嫁娶,评选“五星级文明户”等纳入村规民约,作为约束村民的行为准则。
成立“妙语佳音黎明歌舞团”,自编自排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歌舞话剧,在县域内外进行交流演出,宣传党的好政策好方针,增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021年底长水村被命名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
按稳乡村治理“保障键”
村里的事村民自己说了算。长水村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通过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民主评议等协商形式,广泛开展协商,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新格局。
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建立三级矛盾纠纷调节机制,矛盾纠纷“月集中排查化解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成立1支人民调解组织,有专兼职调解员11人,排查矛盾纠纷83件,调解成功81件,成功率97.5%。
跑出生活富裕“加速度”“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有光伏电站、温泉游泳馆、商铺,另外加上牛羊养殖、草原奖补的分红,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4万元,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脱贫前的2010元达到了现在的11780元,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村党支部书记青珠高兴地介绍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长水村实现了由穷村到富村、由落后到先进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如今,过上了好日子的长水村村民正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奔跑在追逐甜日子、美日子的幸福大路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