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3-06-05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
所属主题: |
疫情防控 |
海南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健康提示(2023年第6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5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六月高考、中考来临,气温逐渐升高,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率增加,高温和潮湿环境易于各类病原体的繁殖传播和蚊虫滋生。端午假期临近,大家外出旅游、探访亲友、外出聚餐活动频繁,相关疾病传播风险可能增加。州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提醒广大群众要继续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禽流感、疟疾、布鲁氏菌病、食源性疾病、鼠疫。此外,还需及时关注天气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防范极端天气事件。 目前,新冠病毒尚未消失,随着旅游高峰期的来临,人们出行需求大增,考虑人群流动、聚集的情况,新冠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增高,尤其是此前未感染的人群感染的风险更高。大家日常出行仍需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对症治疗。 1.应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乘坐飞机、高铁、火车、空调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随时注意手卫生。 2.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人和孕妇等重点人群,建议在进入环境密闭、人员密集的场所时佩戴口罩,注意个人防护。 3.如果确定感染了新冠病毒,不管是否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建议居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如需外出,应全程佩戴N95口罩。若症状加重,出现持续发热、胸闷憋气等,及时到医院就诊。 4.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人员,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尚未感染新冠病毒的,3岁以上未完成基础免疫和18岁以上未完成加强免疫的群众,以及感染超过3个月,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群众,建议尽快前往就近的新冠疫苗接种门诊进行咨询、接种。 禽流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是由于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初期症状与流感类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不适。也可以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禽流感的致病性很高,而且病情发展很快,若是不及时地治疗,致死率也很高,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1.注意食品卫生,食用鸡蛋、禽蛋要彻底煮熟,粪便必须干净,加工保存的这种食品生熟应分开。避免接触水禽和候鸟等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动物。 2.如有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患者应戴口罩,立即到医院就医,一定要告诉医生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接触过病禽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用药。 3.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动物防疫部门立即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 近年来,随着旅游、商务等出入境人员往来频繁,我州输入性疟疾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主要症状包括发冷、发热、出汗、全身酸痛等,如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 1.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发病的典型症状是发冷、发热和出汗。主要通过蚊子叮咬或者输血传播,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蚊灭蚊,禁止疟疾患者献血。 2.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掌握疟疾防治知识,并储备足量的疟疾治疗药物,做好个人防护准备。 3.重症疟疾会危及生命,去疟疾流行区旅行后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告知旅行史。 4.医务人员要做好疟疾的监测:对从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各国返回,且有发热症状的患者要警惕疟疾。发现疟疾病例要依法报告。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布病”,主要是与患病的牛羊等牲畜接触、食用未煮熟的患病牛羊肉或饮用未经充分消毒的奶制品而感染发病。“布病”全年均可发病,3-8月为发病高峰,通常由从事牛羊引产、屠宰等导致感染。 1.注意饮食安全,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牛奶、羊奶要煮沸后饮用;吃涮锅、烧烤时,要把肉煮熟透了再吃;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不要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 2.在饲养家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流产、死胎现象,应及时告知畜牧部门进行检疫,同时对其进行隔离饲养。如果检测出是病畜,就应该及时扑杀,以免传染给其他家畜和人。到正规羊场购买家畜,定期对家畜进行检疫和免疫接种。 3.饲养家畜要圈养,人畜分居,避开水源,不要散养和混放。对饲养过牲畜的场所应进行消毒,特别是出现牲畜流产时,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4.从事牛羊饲养、收购、屠宰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医治。饲养牛羊、接羔、挤奶、清洁圈舍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并经常消毒、换洗。劳作后要彻底清洗手部,注意个人卫生。 天气逐渐炎热,升高的气温也为细菌增殖创造了条件,食物也容易腐烂变质,各种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也在夏季频发。 1.餐前便后要洗手。做饭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洗手,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带有食物残渣的器皿、刀具、抹布、砧板都会成为细菌孳生的温床,需经常清洁消毒,保持干净,不要让它们成了污染源。 2.烧熟煮透(食物中心温度至少达到70℃,持续时间至少1分钟)可杀死食品中可能污染的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冰箱里存放的剩菜、剩饭不宜储存太久,超过24小时就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3.70℃以上和4℃以下可以抑制大部分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最好不超过两小时;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长时间化冻。 4.不要食用超过保质期和变质的食物。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自来水冲洗水果和蔬菜。叶菜类可将叶片剥开后浸泡数分钟,再以流水冲洗。根茎类和须去皮的水果类可用软刷刷洗。不须去皮的水果类可先浸泡后再水洗。 鼠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一般通过携带有鼠疫菌的老鼠和跳蚤传播。而一旦感染鼠疫菌,在疾病早期会出现类似于感冒的症状,例如咳嗽、淋巴结肿大等。随着病情发展,到了后期可能会侵犯身体各个部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防治鼠疫至关重要。 1.减少活动区域。在鼠疫高发时期,应当避免去疫区活动和旅游,这样可以避免接触到鼠类等可能携带鼠疫菌的啮齿动物。对于生活在疫源地的人来说,在灭鼠期间,也不要随意进入疫区处理地段。家长以及老师也要教育小孩不要接触意外病死的小动物。
2.避免和鼠疫患者接触。当与感染了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最好保持在一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且需要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回家后对衣物进行消毒。如果身边有疑似鼠疫的患者,和不明原因的高热和急死患者,也要及时向当地医院进行报告,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3.不擅自捕杀染疫动物。所处在鼠疫疫源地的工作人员和居民,一定要充分遵循不能私自捕猎染疫动物、不食用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出疫区等防疫准则,这样也能控制鼠疫不再大范围暴发。
4.采取必要防虫叮咬措施。居住在鼠疫疫源地周围的居民,可以在家中和衣物上喷洒驱虫剂,外出时也要注意束紧裤管,减少皮肤直接暴露。必要时,要经常使用驱虫制剂,这样可以有效地驱赶跳蚤,避免被跳蚤叮咬。
5.外出做好防护措施。由于鼠疫菌可以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所以外出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基本的防护措施。
6.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如果曾经去过疫区和疫区周边,且持续两周以上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等一系列异常症状后,应立即就医。对于早期的鼠疫患者来说,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海南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
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2023年6月4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