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兴海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3-03-13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财政、金融、审计

海南州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3-13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海南州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各项功能,优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加快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以产业为支撑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布局逐渐形成,并取得显著效果。
一是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农牧民进城入镇提供了居住条件。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奖励性住房补助等项目,加大城镇住房建设。20082011年,全州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为59047套,实际建房31109套,入住人口6723人。自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全州在各县城、倒淌河、河卡、过马营等公路沿线重点建制镇和江西沟、黑马河、石乃亥、温泉点、青根河、河北、秀麻、塔秀、黄沙头等小集镇共建成游牧民定居工程 9135套,转移农牧民3.28万人。保障性住房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大量建设,加快了农牧民进城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在城镇打短工的现象,为进城农牧民在城镇长期定居提供了住房保障。二是建筑业的发展,为农牧民进城入镇提供了务工机会。由于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以及人口增长,草场、耕地的不断退化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均草场和耕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等客观原因制约着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随着国家对城镇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在城镇中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据统计,截止2012年上半年,全州建筑行业农民工约3万余人。三是文化、旅游、物流、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牧民进城入镇提供了后续动力。近年来,全州文化、旅游事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推动和改善了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为积极扶持发展其他三产、充分发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不断挖掘文化市场与旅游资源,为培育和发展旅游、文化、交通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州公路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提升,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仅2011年恰卜恰地区客运量就达389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18689万人公里;年货运量288万吨,货运周转量104293万吨公里,在运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旅游、商贸等相关联动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各地服务性产业的持续增加,极大的带动了城乡劳动力流动转移,为全州城镇化加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全州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外来人口进城定居人数达1.8万人。四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农牧民子女进城入镇提供了上学条件。全州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实施后,全州372所学校撤并成现在的66所学校,村一级学校全部撤并到县城和乡镇。期间,全州共转移教职工7518名,学生73953名。为了让子女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许多家长在县城、各乡镇买房、租房,把学前儿童送到县、乡镇幼儿园上学。目前,在县城和各乡镇幼儿园就读的农牧民子女有14160名,其中县城6923名,小学及学前教育陪读家长有3500余人。五是企业的发展,为农牧民进城入镇搭建了就业平台。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转移了大量的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做出了较大贡献。随着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全州各类企业数量、规模逐年呈现增多和扩大态势。传统企业的保留和发展,新型企业的产生和壮大,为发展我州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集聚人口和产业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给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牧民创造了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六是个体工商业的发展,为农牧民进城入镇架起了致富桥梁。十一五前,各县及乡镇从事个体工商业者大多数为外地人,当地人约占个体户总数的8%。随着交通的改善、市场的扩展和税费政策等的改革,许多农牧民到县城或乡镇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手工制造业等。截至目前,全州现有个体工商户9610家,从业人员29150人,其中农牧民个体工商户2658家,从业人员达8239人,占全州个体工商户的32%从事个体工商业带动农牧民进城人数达1.41万人。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