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兴海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7-02-04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科技、教育

海南州增投入惠民生社会事业持续进步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04 浏览次数: 【字体:

2016年,海南州坚持以推进20件民生实事工程为重点,优先安排和保障民生项目,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7%以上。 

  一是就业增收实现新突破。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州创业孵化中心和青年创业社区入驻企业52家,考录招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73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8%,新增城镇就业37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7.0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37亿元。 

  二是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待遇政策,大力实施医疗脱贫攻坚计划,全州5.3万贫困人口全面实现就医一免七减和医疗精准扶贫十覆盖 

  三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完成投资6亿元,持续推进全面改薄、薄弱高中、学前教育等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38所,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认真落实15年免费教育政策,全州8.7万名中小学生、在园幼儿和中职学生受益。江苏海南民族高中班高考再获佳绩,中职异地办学实现新突破。青海师大海南校区整体移交工作顺利推进,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四是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和428所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城镇“15分钟和乡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五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牧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全球首个云藏藏文智能搜索引擎系统平台建成投运,有效促进了信息消费、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六是脱贫攻坚扎实有效。大力实施九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和十个行业行动计划,全州9355名党员干部与17454户贫困户结对认亲,落实各类扶贫资金5亿元,18个乡镇90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和贵德县常牧镇特殊类型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同德脱贫摘帽和全州29个贫困村退出任务如期完成,年内减贫8872人。 

  兴海县积极打造有机农牧业品牌 

    

  近年来,兴海县全力推进现代生态农牧业,切实发挥河卡地区有机畜牧业发展优势,在“河卡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上取得了极大突破。2017年,兴海县计划继续投资6482.6万元,进一步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打造有机农牧业品牌,努力在农牧业提质增效上取得实效。 

  一是全力建设黄河谷地生态循环农业基地。以曲什安镇、唐乃亥乡等地为主,大力实施千亩马铃薯、蚕豆和高杆玉米饲草“三个千亩”种植,在河卡地区继续打造有机油菜、有机青稞、有机燕麦万亩种植业基地和大黄、板蓝根千亩中藏药材生产“三个万亩、两个千亩”有机种植基地。深入推进全县土地确权工作,力争土地确权面积达到22.78万亩。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新建蔬菜大棚4个,进一步加大县城园区85座高标准蔬菜大棚利用率,逐步建立全县蔬菜供应基地,不断提高县域蔬菜自供能力。 

  二是积极打造高寒生态畜牧业经济带。以中铁、龙藏、温泉乡和子科滩镇为主,大力发展高寒生态畜牧业,实施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的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建设新型家庭牧场,加快牲畜出栏,保持草畜平衡。重点加大种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抓好高原型牦牛种牛场和高原型藏羊种羊场建设,使种畜良种选育分别达到牛1000头、羊2000只,巩固藏羊核心户240户、藏牦牛核心户160户,两个种畜场基础母畜存栏达到牛76头,羊200只。 

  三是深入挖掘和发挥有机基地效益。以河卡地区有机畜牧业发展优势和“有机”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大基地带动周边农牧户,使楠迦有机肥年生产规模突破5万吨。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完成有机牛羊肉生产各120吨。逐步推进兴海南部有机认证工作,努力把兴海打造成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县和品牌示范创建县。加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信息采集与发布等服务,大力推广“兴海有机、地理标识(兴海藏牦牛)”农畜产品品牌认证,建立以农户-购销公司-销售终端的销售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开拓农畜产品营销渠道。加大人工饲草料种植和有机饲草料加工、储藏和销售,全县饲草料种植面积力争突破8万亩以上,饲草储备达3.2万吨,逐步建成青南地区抗灾救灾饲草料储备基地。 

  四是加快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行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择优培育扶持19个示范性家庭农牧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实施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工作,在原有5个试点社的基础上,再打造23个股份制改造试点社,逐步形成合理的二、三产业布局和科学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促进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高效型转变。同时,以转包、转让、出租(租赁)、入股、互换、再流转等形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的土地流转机制,切实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