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17-03-30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科技、教育 |
海南州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2014至2016年,海南州先后在97个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其中2014年34个村、2015年33个村、2016年30个村,总投资达15.92亿元,惠及2.46万户9.87万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州县领导干部和省州县直部门联村结对共建制度,明确各方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州、县、乡镇、共建单位、项目实施村层层成立领导机构,建立五级联动共建机制,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全州上下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层层有人抓、层层有责任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和共建联系单位经常性深入项目村,加强工作协调和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帮助争取项目缺口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在全面调查了解和详细掌握项目实施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有特色、有层次、有风貌的村庄建设指导规划,建成了一批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充分展示高原传统风俗和地域文化的特色美丽村庄。如:共和县依据龙羊峡旅游开发规划,将龙羊峡镇龙羊新村、德胜村打造成旅游特色村;贵德县将拉西瓦镇昨那、尼那新村打造成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村,将松巴村、阿言麦村打造成安多藏族民俗文化村,将河阴镇邓家村结合“德”文化打造成传统民俗特色文化村。同时,根据项目村发展基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乡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如:贵南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将达龙村打造成以传统养殖为主的牧业产业化发展特色村,在过马营镇直亥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同德县结合特殊类型三年脱贫攻坚规划实施,在示范村建设中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加工产业,将下阿格村打造成以牧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村;兴海县将大米滩村打造成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特色村。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整体合力。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引导各方财力、物力、人力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集聚。在房屋建设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整合农村两房建设、游牧民定居等工程项目,在满足房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被动式太阳能暖房、热水器、外墙保温等节能技术,许多农牧民住上了节能环保的特色新民居,大多数新建房屋普遍配有卫生间、厨房、上下水等,农牧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在村庄环境整治上,紧紧抓住贵德县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实施的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的政策机遇,切实把开展农牧区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作为加快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工程,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PPP模式,在贵德县尕让乡阿言麦村和二连村先行试点,并以“家园美化”行动和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开展农牧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配置了相应的生活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立起了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使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在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上,整合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文化体育、学前教育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能力;在整合资金上,每年从江苏援建资金中拿出3500万元用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2014至2016年全州共安排521个省、州、县结对共建单位共同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累计落实帮建资金近6000万元,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四是注重宣传引导,激发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大力宣传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尤其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和资金使用管理,充分体现群众“主人翁”地位,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2014年以来,项目实施村群众累计自筹资金达4.9亿元,占总建设资金的31%。广大农牧民群众亲自参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亲眼目睹村庄建设带来的巨变,亲身体验方便整洁舒适的生活方式,农牧区整体精神面貌明显变化,一些不良陋习悄然改变,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和健康环保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