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兴海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3-01-31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农业、林业、水利

海南州农牧业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重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31 浏览次数: 【字体:
发展情况:2012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7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6.09亿元,增长6.5%;林业增加值0.36亿元,增长0.9%;牧业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3.6%;渔业增加值0.31亿元,增长227.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39亿元,增长5.6%。一是特色优势逐步现显。2012年,全州食用菌总产量达84吨,同比增长82.6%;药材种植1.65万亩,同比增长157%。二是农业物资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43.3万千瓦,同比增长11.36%,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三是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州肉类总产量5.36万吨,同比持平,其中:猪肉2979吨、牛肉19024吨、羊肉31047吨;牛奶产量41292吨;羊毛产量5104吨,牦牛毛231.1吨,山羊绒98.7吨。四是林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州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8386公顷,同比增长95.4%,造林合格面积达5773公顷,同比增长34.5%,当年育苗179公顷,同比增长86.5%;零星(四旁)植树21680百株,比上年增加230百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245公顷,比上年减少6361公顷。木材采伐运量2490立方米,同比下降13.0%。五是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州水产养殖面积达38702公顷,同比增长0.78%,水产品总量1937吨,同比增长6.7%。实现渔业增加值0.31亿元,同比增长227.4%。
存在问题:一是农牧业发展基础依旧薄弱。农业生产以旱地耕作、自然放牧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每年的灾害损失仍占较大比重。二是特色农牧业发展滞后。受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和传统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和服务力量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特色农牧业发展缓慢。三是农资价格波动较大。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致使农资价格持续上扬。据调查,2012年,尿素120元/袋、二铵180-190元/袋,较去年上涨10-20元/袋;地膜8元/斤,上涨0.3-0.4元/斤。四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牧业龙头企业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带动优势,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产业链条短,特色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造成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整体效益不高。五是农牧民劳动技能偏低。由于文化素质低,致使农牧民很难通过短期培训提高劳动就业技能,从而影响了农牧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以及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关建议:一是着力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农牧区水、电、路及农牧业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着力改善农牧区和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向集约发展迈进。同时,引导农牧民群众投资农牧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社会和农牧民“三位一体”投资机制,最大限度地建设与发展好设施农牧业。二是着力提升农牧业组织化水平。采取政策扶持、培训引导、激励扶持、整合提高等措施,从体制、机制、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提升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以合作组织为平台和引擎,促进土地草场合理流转,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相互带动、启发、帮助和促进,形成群众自主、自觉发展主导产业的良好格局。鼓励工商企业介入农牧业合作组织,引导关联行业和产业向农牧业合作组织靠拢,并通过实行“公司+协会+农牧户”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三是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紧紧依托我州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采取培育新型企业、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引进一批强势企业的办法,大力扶持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不断延长农牧业产业链,实现农畜产品转化增值,从总体上提高农牧业的综合效益。四是着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批发、销售市场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以生产、销售为纽带,以产销大户、农牧民经纪人为龙头,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挥其信息交流、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的优势和作用,鼓励支持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与农牧民签订单,帮助农民搞好流通。不断扩宽销售渠道,建立“农超对接”合作方式,在各大居民聚集区设立蔬菜直销点,解决卖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五是着力提高劳动就业技能。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牧民种养技术,提升农牧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进一步加大对农牧区群众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增加农牧民的非农就业岗位,提高农牧民在非农工作岗位上的就业比重,确保务工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切实加大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外出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扩大就业渠道;不断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劳动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同时,鼓励有技术有成就的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州统计局)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