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13-03-15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商贸、海关、旅游 |
海南州以产业为支撑推动城镇化 建设的目标思路和措施
根据《海南州“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全州人口达46.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22.08万人,城镇化率达47%,比全省的城镇化率目标多2个百分点。
建设目标:共和县:“十二五”末全县总人口达13.68万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2.06万人;城镇人口增加3.44万人,达到8万人,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8.48%。贵德县:“十二五”末全县总人口达11万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45万人;城镇人口增加5.27万人,达到8万人,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9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72.73%。贵南县:“十二五”末全县总人口达7.7万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0.26万人,城镇人口达到2.02万人,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26.28%。同德县:“十二五”末全县总人口达6.9万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0.23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79万人,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26.07%。兴海县:“十二五”末全县总人口达7.6万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0.29万人,城镇人口达到2.27万人,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29.92%。
发展思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努力打造产业园区,延伸产业链,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镇产业快速发展,带动进城农牧民就业增收。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共和县:以太阳能、风能和农畜产品资源为依托,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绿色工业,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贵德县:利用我州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游客市场,把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配套建设和要求,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建全省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着力培育青藏高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打造全省唯一的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贵南、同德县: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打造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核心区。兴海县:以开发水电、有色金属资源为主导,着力培育沿黄水电走廊、鄂拉山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区,基本形成水电、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水电、有色金属采选加工基地和高原有机生态畜牧业基地。同时,把各类园区建设规划同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如“三江源后续产业发展区”、“鄂拉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区”、“贵德旅游商品加工业发展区”等纳入城镇化总体发展布局,增强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创新园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园区聚集生产要素能力,做大做强园区经济,促使园区建设向城镇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具体措施:(一)以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把城镇住房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商品房开发适度规模,积极开发标准化住宅小区,增加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实现住宅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平抑房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一是在气候条件较好、区位优势突出的贵德、共和地区进行住房保障安置。二是依托当前实施的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等,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在政府统一引导下,统建安置房,为农牧民进城集中定居提供充足房源。三是将进城落户的农牧民纳入城镇廉租房、租赁补贴、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范围,解决住房问题。四是将进城农牧民住房建设用地纳入政府保障性用地范围,实行无偿划拨。到 2015 年,全州新增住房面积21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档次品位较高、社区服务完善的住宅小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积极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经纪等中介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加强物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以开发新型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十二五”期间,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合理有序、规模开发、综合利用、高效环保的原则,着力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牧民进城定居提供后续产业。同时开发生态农牧业,主要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着力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畜牧业生产结构,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继续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农牧业产业示范带。考虑到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城郊生态农牧业,努力构建一批集现代农业经营展示、农牧业培训、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突出清洁能源利用等高原科技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
(三)以实施农牧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一是扶持发展农牧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通过建立和发展粮油生产基地、饲草饲料种植基地、中藏药材种植基地、牛羊肉生产基地,培育和扶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以公司+农户+基地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之成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二是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市场运作”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牧业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有计划、分层次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牧民经纪人培训。充分利用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贵南县高标准规划建设草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完善和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全面启动有机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充分挖掘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牧区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大力实施藏系羊、牦牛提纯复壮、牧繁农育和牛羊育肥等工程,加快建设饲草料基地、良种畜繁育基地、生猪养殖、家禽养殖、牛羊育肥基地等,推动生态农牧业快速发展。三是发展城镇生态设施农牧业。以各县县城为主,积极引进生态、环保、科技含量高的生态设施农牧业项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以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新能源利用、新科技示范为基础,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农牧业生产的观光休闲功能,以农牧业科研、生产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资源,提高农牧业的附加值,形成以清洁能源促增产、农牧业保观光、观光促农牧业的良性循环,各县因地制宜,推进城镇生态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将园区建设成为体现地方特色和引进新、奇、特、优新品种相结合,突出清洁能源利用、农牧业高技术的技术特征,形成一个融观光型、休闲型、体验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在城镇具有乡土气息及农牧业文化内涵的生态农牧业、高效节能农牧业园区,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现代农牧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全州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就业岗位,达到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目的。
(四)以实施现代服务业推动城镇化发展。一是发展旅游业。依托黄河大峡谷开发和贵德旅游开发区建设,全力做好沿黄河峡谷观赏旅游、直亥景区、龙羊峡库区旅游以及塔拉滩、黄沙头高原沙漠旅游开发等项目。同时以草原山水生态、宗教寺院等旅游景点为突破口,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海南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贵德直亥雪山旅游开发项目、龙羊峡库区关塘旅游休闲项目、沙漠草原观光旅游、藏绣歌舞文化产业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星级宾馆建设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建成住宿、餐饮、导游、购物等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发展市场、商贸流通业。依托各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农畜产品资源,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建立适合不同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共和县藏文化创意园、畜产品交易、建材供应、大型综合集贸市场等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兴办大中型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重点建设以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初步建立起以物资运输、物流配送为主体的生产和流通相互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较为完整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三是发展社区服务业。围绕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开展不同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便民利民、就业再就业服务,建立社区服务和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全民服务中心,拓展新的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城镇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儿童福利学校和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敬老院建设等项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